聽李克強總理講經濟
  11月9日,中國網絡電視臺全球首發李克強總理的經濟公開課,課程全景展現了李克強總理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和未來中長期走勢的深刻思考和研判,被譽為“一堂生動的經濟公開課”(以下內容均摘自公開課,小標題為《小康》雜誌編者加)
  關註GDP,其實是在關註就業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需要放在國際經濟大環境中來透視。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我們面臨著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突出特點是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很多主要經濟體增長低迷,我們國家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2010年,我們的經濟增長是兩位數,達到10.4%,但去年的四季度,因為國際國內多重覆雜因素交織影響,經濟增長率只有7.8%,到了今年一季度是7.7%,二季度是7.5%。
  我為什麼要跟大家講GDP呢?同志們可能會問,說我們不能片面強調GDP。這個話說得不錯,但我們畢竟是發展中國家,發展還是我國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更重要的是,我們關註GDP,其實關註的是就業。過去,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大約100萬人就業。經過經濟結構的調整、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
  “騎自行車”的訣竅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怎麼辦?要穩增長、保就業,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擴大赤字,增加貨幣供應量。打赤字、發票子來帶動投資,但是這樣做,當年可能能見效,對明年、對今後可能會帶來副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短期刺激政策難以持續。因為我們的赤字率已經達到GDP的2.1%了。這是什麼概念呢?歐盟定了一個標準,就是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當然後來很多成員國沒有遵守,超過了。結果大家都知道,出現了歐債危機,失業率反倒大增,原有的福利也無法保障。就貨幣來說,我們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餘額已經是GDP的兩倍了。換句話說,就是“池子”里的貨幣已經很多了,再發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大家都知道,惡性通貨膨脹,不僅干擾或者破壞市場,最主要的信號是價格,而且會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的副作用和壓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
  第二種選擇,就是堅持不擴大赤字,貨幣政策既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這就需要我們保持定力、穩定政策。那麼有的同志可能會說,這樣做是不是不作為了,只要站住不動就行了?那不行,你要不動,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停在那裡晃兩圈兒,沒準兒就摔下來了。所以還得動,要穩中求進,這是中央確定的工作總基調。還必須穩中有為。
  要管住“閑不住的手”
  怎樣穩中有為?那就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根據形勢變化,採取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措施。我們大致採取了這樣幾條。
  第一,深處著力,努力釋放改革的巨大紅利。從十八屆二中全會到今年全國兩會,我們提出簡政放權,既要精簡機構,更要轉變政府職能,這裡面大有文章可做。大家都知道,有所謂“兩隻手”,看不見的是市場的手,看得見的是政府的手。社會上有人說,政府“看得見的手”變成了“閑不住的手”,乾什麼事都要去報批。你們可能從電視上看過,有人曾經畫了一張審批的“萬里長征圖”,多的時候要蓋一百多個章才能辦成一件事。有一位部長告訴我,說他接到一封投訴信,就派人下去查,還是真的。一個在北京讀書的大學生,畢業以後回家,到中部地區的一個小縣城,他想自主創業。乾什麼呢?他覺得這個縣城裡面要增加點文化氛圍,就想辦一個書店,大概從父母和親屬那裡借了20多萬元,結果跑了三四個月,蓋了二十多個公章,總算跑下來。好不容易租了店鋪,然後就開始被檢查了。有的執法人員進去看,說你這個店玻璃顏色不對,照到街面上光污染,你得改。要辦書店的年輕人說我已經沒錢了,執法人員說沒錢也行,給書吧,就摸了幾十本書走了。那他書里是不是有什麼“打黃掃非”方面的問題呀?實際上,人家辦的是一個社科書店,主要是教材,還真沒這方面問題。到最後,這個大學生實在是經不起各種人員的反覆檢查,只好“關門大吉”。他一氣之下給部長寫了封投訴信,部里派人下去查,還果真如此。
  大家想想看,我們在儘力為各地城鎮新增就業、創業創造條件,而各種審批、檢查顯然把人民群眾這種創業的熱情給抑制了。所以我們下決心減少行政審批,這半年多來,中央政府下大氣力已經取消和下放221項審批事項。簡政放權的政策,向社會、向市場釋放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就是鼓勵大家就業創業。前兩天我要了工商登記機關的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全國新設市場主體同比增長了18%,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增長了31%,和前些年相比較,似乎有一種迸髮式的增長。所以我們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改革的突破口。
  當然,改革不光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我們得想更多辦法。因為經濟發展總是需要財力的,在財政增收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就想辦法盤活存量。怎麼把存量盤活?我們提出來,要讓人民過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中央有“八項規定”,政府明確提出“約法三章”,要從“三公”經費上“開刀”。今年從中央機關開始做,行政經費砍了5%。這樣就騰出來一些錢,乾什麼?其中一項是給小微企業減稅。同時,我們還改革投資體制。這次機構改革,把鐵道部撤銷了,改成了鐵路總公司。
  但是,按照第二種選擇來做,也不是說沒有壓力。
  第二,精準發力。推動經濟發展,不光是穩住政策、推進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還要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擴大內需。我們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費的政策措施。同時,我們還大力發展養老和健康服務業。這方面我們是短缺的。現在說不少產品過剩,要採取措施消化過剩產能,而服務卻是相對短缺的。中國的服務業和國外相比差距還很大,就是和與我們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大概也差了10個百分點。據瞭解,在一些特大城市,要進公立養老院,如果今年50歲開始排隊,要排上30年,甚至40年,那就得至少等到80多歲了,這說明養老服務供給很不夠。我國人均GDP現在6000多美元,服務業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要採取措施加以推動,特別是要破除障礙,吸收社會資本進入。同時要看到,製造業是不能丟的。我們重點加強節能環保這些符合結構升級方向的產業。我們還加大城市棚戶區的改造力度,這是惠及民生的項目,其實也是拉動增長的項目。我們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推進結構調整,實際上也是要縮小東中西部地區差距,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和破解城市內部二元差距。
  第三,擴大開放。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說這其中我國出口競爭力不斷提高功不可沒。
  第四,引導市場預期。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市場還是有一些不安心的地方,覺得改革措施、簡政放權、調整結構是不是今年一定能見得了效?再加上國外又出現“唱空中國”的一種輿論,說中國經濟要硬著陸,甚至有些著名經濟學家也給出判斷,說今年中國經濟增幅會落到3%。我見外賓時,也有人說類似的話。我們不追求高速度,更不片面追求GDP,但是合理的增長速度是需要的,所以我們就確定了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實際上是要引導社會預期。什麼合理區間呢?老有人追問我,說這有上限下限,最終到底是多少啊?那就是GDP按照今年人代會所確定的,增長7.5%左右,作為我們的下限,這直接關係就業;上限CPI,就是物價上漲不能超過3.5%左右,因為老百姓要過日子,而在我國物價統計方法中,33%即三分之一權重是食品。我們中低收入的群眾還相當多,光低保,城鎮2000多萬,農村5000多萬,占整個人口的5%,所以我們向社會發出信號,如果經濟運行真要滑出這個合理區間,政府就要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但在這個合理區間內,我們還是盡可能地釋放改革的最大紅利,著力推進改革,著力推進結構調整,激發市場活力來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這不是說政府沒有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是有的,也是有能力的,我們向世界明確發出這個信號。
  沒有什麼比這個利益更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8%,可以說是奇跡。但是到了目前這個階段,如果依然過度依賴投資,能源、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會越來越明顯,高速增長靠高投入、高能耗,難以為繼了。另外也要看到,我們的成本競爭優勢相對在減弱。經濟增長的目的還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最終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所以提高工資是必然的。不光是人力成本,土地各方面的成本也在增加。還要看到,我們現在的基數也比較高了,去年GDP達到52萬億人民幣,在這個基礎上增長1%,和GDP在10萬億、5萬億人民幣基礎上增長1%,那差別就大得多。
  作為我們這樣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已從原來的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什麼叫中高速?我認為,7.5%左右或者7%以上就是中高速。所謂“中”是和我們過去比較。過去是兩位數增長,平均是9.8%。7%以上、7.5%左右就算中速了;但是在世界範圍內,我們仍然是高速。特別是在大國中,沒有哪個國家有我們這樣高的速度。而且我們測算,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年均增長速度只要7%就夠了。這樣有利於各方面用更多的精力來調整結構,消化過剩產能,加強節能環保,提高質量,保護環境,留出可持續發展空間。
  要看到,中國經濟是有條件長期增長、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為我們畢竟還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現在的城鎮化率,說是52%,那是加上半年及以上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到35%。和發達國家比,和同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比,我們還低了不少,這本身也說明我們有潛力。不光是城鄉差距,東中西部發展也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現在全國人均GDP是6000美元,東部一些地區上萬美元了,可是我們西部地區才3000美元。差距就是潛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改革有巨大的紅利。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沒有止境,我們要下決心推動全面改革,用壯士斷腕的精神來推進改革。包括財政公開預算、削減“三公經費”,包括金融改革,推動利率市場化,讓小微企業能夠更有效、比較低成本地貸到款,等等,這些改革我們都是要推進的。當然,改革是要觸動利益的,但是改革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億萬職工都能過上好日子,沒有什麼比這個利益更大,為此必須義無反顧。
  必須強調,我們未來前進路上還面臨很多風險和挑戰。如何化解存在的風險挑戰,需要有勇氣和智慧,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同心同德。
  關註GDP,其實關註的是就業。目前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
  簡政放權的政策,向社會、向市場釋放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就是鼓勵大家就業創業。
  確定了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實際上是要引導社會預期,GDP增長7.5%左右是我們的下限,這直接關係就業;上限是CPI上漲不能超過3.5%左右,因為老百姓要過日子。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50narm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